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1月6日拿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拜读,短短一天时间,读的不够深入,先对本书做个梳理:作者常生龙是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更是一名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家。《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常龙生老师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这本书汲取了50部教育专著的精华,是教育智慧的结晶。
我认真读了本书第一辑:“教学即创造”的前三篇文章。1.《让学生喜欢的诀窍》,讲的是作者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感受;2.《电影的教育价值》,作者的感受来自于夏昆老师的《教室里的电影院》;3.《用心写就成长故事》,来自于山姆·史沃普著的《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作家老师的创意写作教室》的读后感。读后我有思考,也有感触,虽不深刻,但愿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是“让学生喜欢的诀窍”,这篇文章使我明白: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 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这样的教师才是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教师,为此我一定继续努力。
第二篇文章是:《电影的教育价值》,刚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时,觉得很新颖,也有所疑惑,读后才明白了夏昆老师把电影引进课堂,打破了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教学之路,值得我深思。老师结合学生的成长心路历程,从经典的电影中选经典,列出了电影鉴赏清单,逐一去落实,在每部电影鉴赏前给出恰如其分的剧透,同时会穿插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样的电影可真让人垂涎三尺,观影后引领同学们写影评、谈感受、赏影视插曲,步步都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其实“电影”只是一个载体,是转变观念的依托手段,他告诉我们课堂不只是学习的地方,发展的不只是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循规蹈矩是最大的特点,教学缺乏创新,虽然每节课都在力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总感觉火候欠佳,也许这就是体制化的束缚,固化了我的教学思想,即使也有时灵光闪现,尝试去创新,也往往没走多远,又回到了原有的轨迹中,真是惭愧。工作中总感觉我重视了知识,看清了文化;重视了智商教育,忽略了情商教育;重视了课本讲解,脱离的社会生活。教育的道路该如何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心反思。非常希望自己能在传道、授业中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向夏昆老师那么样的洒脱,将艺术贯穿到课堂,让孩子们智力、情商共发展,这就是我教学中的美好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唯有加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素养,才能和我的学生一起享受播种、收获、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