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科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作为教师,阅读书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一个更高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准确丰富,传授知识新颖贯通,班级管理游刃有余。
在新疆二校领导班子的大力倡导和带领下,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地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地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二小组的6位教师共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并利用钉钉视频会议进行了读书交流分享,特别荣幸的是齐书记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交流会,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会议由张頔辉主任主持,她首先介绍了教师们的读书情况,然后对《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老师们结合阅读及自身工作谈了收获与感悟。
张頔辉老师:
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本书收集并点评了100个教学案例。他切合当今教育的现实,对实际的教育案例进行评论,给予具体的指导。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理论应该如何恰当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记得书中有这样一篇点评,是关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位老师阐述了关于教师该不该走进学生心灵的一些看法,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困扰。随后王晓春老师做出了如下点评:所谓“走进孩子的心灵”,其目的应该是了解他,理解他,影响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影响学生。而“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此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位真正的优秀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是一味的严厉批评?还是过分的迁就学生?我想这两者是都不可取的。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我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一位好老师,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同时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李秀丽老师:
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真是受益匪浅。
我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不仅有爱心,还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一位好老师,往往会成为学生一生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书中诠释了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当你面对学生那一双双崇敬、期待、信任的目光时,当你看到刚刚严厉批评了的学生又阳光灿烂的围着你叽叽喳喳说过不停时,当你看到学生在各方面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时,这些都是我作为教师快乐的源泉,这就是我们今天当老师的价值所在。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教育不仅有牺牲,也有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惊天动地,但它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事事都想追求完美人,也正因为如此,经常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很多事情的结果并不能如我所愿,结果往往是心有遗憾,今后要学会调适自己,多多阅读多作积淀,慢慢培养自己静待花开的良好心态。我只愿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热爱生活、关爱孩子。
郭莹雪老师: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这本书,在这本中得到很多的启发,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学生不是很重视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也是很自我,把课堂当成可以放松的课堂,老师讲的课不重要可以不听,不听的同时还会打搅他人,我的手工课就是更不好驾驭,学生上课浪费严重,课后卫生更是让人头疼,针对这些,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订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慢的学生,即让学生会制作了又让学生间交流互助,课后轮流值日,每个班都轮到,组长负责制,每样工作分配到人!效果不错!在今后的工作中,多给孩子肯定,多些关注关心,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习惯!做有责任心的人,从小事做起!让我与孩子们共同努力!
苏晶老师:
最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编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很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共包括五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教学问题、管理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个别学生教育问题。非常值得一线教师细细研读,深入思考。
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本书引发的较量》,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一本书引发的较量”看教师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办”,而在于“怎么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模式,一个人是决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为什么这位老师如此与学生较劲?因为他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像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把课外书收起来就行了,教师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继续讲课。但是课下一定要找他谈谈,像朋友一样跟他分享读课外书的快乐(只要是好书),同时提醒他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在课上看。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听讲过程中难免会看点什么有趣的书,摆弄一下小物品,作为老师课堂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时要做到灵活处理,延后教育。
冯敏老师: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班主任——点评100个案例典型》这本书,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面对懵懂不谙世事的孩童,面对他们花样百出的问题,我们很轻易就乱了心神。紧缩的眉头,责备的语言也许能使我们的烦躁稍作平息,可是孩子天真的心灵却也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受到了伤害。在天天劳累而繁琐的工作中,我才发现原来仅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聪明,一种可以唤醒心灵的聪明。这本书的第一章,带给我的触动很大,怎样才能走近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必须注重观察,加强沟通,耐心倾听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的“忘乎所以”,理解学生的“难言之隐”,理解学生的心理 压力……是啊,能与学生走近,走进学生内心的班主任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且,王老师在书中还指出说,班主任是学生的朋友是一个特殊的朋友,他应该有朋友的贴心,更要有严父的谨慎和严厉。记得当班主任的第一年,我抱着一腔激情,从早到晚忙活在班级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为了维护班集体的秩序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些近乎苛刻的严厉,整日不苟言笑,想尽各种方法来要求学生,即便如此,班级整体工作进展甚微,还拉远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我想这应该就是王老师在书中说的,空有“激情”不是班主任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班主任要讲究专业素养等等观点。瑞士的哲学家艾果尔说过 “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爱”学生是基点,但不能单纯地强调爱,而应当把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到教育原则中去,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深深地体会老师的真情。
张文月老师: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班主任——点评100个典型案例》这本书。在这本书中王老师通过他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总结从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的心态、班主任与学校的管理、以及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掩卷深思。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诚坦率 二、理解宽容 。 三、关心尊重 四、引导鼓励 学生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这是育人之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自立意识。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齐书记全程认真聆听各位教师的读书交流分享,最后对本次分享活动给予了肯定与赞扬,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每位教师通过读书提高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并将读书所得与本职工作相结合,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