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富有智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的人。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有机融合。 语文的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浅观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情感教育虽然极为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有不少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枯燥无味。然而当老师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甚至手舞足蹈,精彩的剖析课文时,学生们有时却如此冷静,似乎与老师的心灵产生不了共鸣,情感不能互通。教学应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互通互融,充分展现教学的活力。
三、如何让情感教育进入到语文课堂中
1、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给学生创设富有震撼力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若能满含激情的诱导、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有些文章中的事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像《手术台就是阵地》、《莫高窟》等。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拓展视野,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互动作好充分铺垫。
2、情感与文本相结合,让学生受到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大多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理解深刻。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开朗奔放、如醉如痴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教师要激发学生为“绿”动情,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
3、发挥语文优势,让有感情朗读成为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
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抒发奋发向上的青春情怀。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言,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探讨,对学生少批评、多激励、少灌输、多启发,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比如在窦桂梅老师教授的《落叶》中,窦老师首先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使得他们能够大胆主动的模仿小虫、小鱼、蚂蚁、燕子的动作,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理解“爬”、“游”、“飞”、“坐”、“躲”等一系列动词的意义,还可以给学生渗透近义词意识。不仅如此,还能在语言积淀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把它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体验美丽,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