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相信种子,静等花开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细细品读, “ 慢教育 ” 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说: “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 。“让我们以 ‘慢’ 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 ——“ 快教育 ”。由于一些家长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与理解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无视孩子年龄特征,在跟谁赛跑似的不停地给孩子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启智班,还不满两岁就又开始让他学起了画画,刚满三岁就让他背经典,四岁刚到便让他学起了一年级的课程等等。有的孩子甚至一次报了多个学习班,每到周末,就跟着家长如同走马灯似的到处赶班上课。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却忘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无谓地追求快速、高效了。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作而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接受能力,进行了一些填鸭式的教学,或者拔高式的教学,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时,我们反而还在责怪学生,你们怎么这么笨呢?怎么这么慢呢?对于学生过程性的和实用性的一些东西,关注的又有多少呢?好比我们有时候让学生写生字,往往关注的是生字写得对不对?而我们真正关心他们把字写得好不好的老师又有几个呢?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读够三遍了吗?而谁又去认真地听孩子们读的是否正确、流利、有情感啊?当班里的有些学生掉队了,你辅导了一段时间,却仍然不见大的转变时,我们对他更多的是耐心的教育,辅导,还是破罐子破摔的抱怨呢?殊不知他们也想当一个好学生,只是他们跟不上了我们的节奏,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终将是失败的教育。
曾读过一篇短文:《牵着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上帝交给一个人一个任务,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他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了,只是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他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他,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他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这个人感到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抬头问天,天上一片安静,他想,反正上帝都不管了,他还管什么?他让蜗牛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生闷气。走着走着,他竟然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了微风,他还听到了鸟叫和虫鸣,看到了满天的星斗那么亮丽!他有些疑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他忽然想起来了,也许是他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他去散步呢。
这篇短文让我想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们会有失去耐心或者被气疯的时候,但你若能静下心来,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那么美妙。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做教师的,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他们一起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改善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我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人也如此。就像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因此,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多用慢的艺术,相信种子,静等花开。那样我们就会在成全孩子的同时也会更好地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