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一)教学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内容及其特点
统计指的是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分析、解释、表述等活动。因此,其过程可以概括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
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1)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一调查法(例1)。由于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材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香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而确定调查对象(学生)、调查内容(校服颜色)、调查方式(举手)、呈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最后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涵盖了统计的各个要素,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2)重点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例2)。教材仍然从实际情境入手,呈现了以投票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洪,由此产生了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需要。同时,通过多种记录数据方法的比较,突出用“正”字记录数据的好处,体现了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
此外,例1、例2以及习题中都注重了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这是此次修订教材在统计内容的编排上最大的特点。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
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整过程,进而利用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从而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除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本校、本班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或事件中用统计去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2)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统计数据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只有经过分析读懂这些信息,才能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收集、整理并呈现信息之后,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获得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例如,练习一第3题,从统计结果中不仅可以读出不同天气的具体天
数,还能知道这个月的总天数,更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出这个月属于哪个季节。使学生体验到数据的力量。
(3)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重点。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只在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统计”单元接触过非正式的统计表(无表头等),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式的统计表。虽然因篇幅原因,教材没有展现学生探究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过程,但在教学中还是不应忽视的。具体教学时,可充分利用一年级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呈现数据,再通过交流完善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的非正式的统计表,正式认识统计表。在练习中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己设计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机会。如,可以充分利用练习第3题中记录数据的非正式统计表和正式统计表的转换,使学生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借助一些开放性的统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制订统计方案,自己呈现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