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教师平台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活: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后面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2)被除数不超过36,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学生初学时往往感到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第19页例2呈现情境图作为形象支撑,先出现乘法算式4×6=24,再出现两个除法算式24÷4=口、24÷6=口,促使学生领会乘法、除法的关系,为学生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想商打开“通道”。教材中设计的看算式写乘法口诀练习和有关联的一乘两除一组的计算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部分,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进行除法教学,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 在小学的第一学段,对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就是“平均分”。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对比与辨析,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在“平均分”的教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与分的方法,也要关注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在除法概念的教学中,无论是“等分”的情境,还是“包含”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会到是平的分的活动,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子”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在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回题与反思,比较这两种不同现实待境模观问题的不同,更要看到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决同题,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2)培用李种表征方式之回的相互转换,措助学生深人理解除法概念。
教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借助单具平均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积学生用语言表建自已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算式摆学具,画图,看算式讲故事等活动。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