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下数学教材梳理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
对于整数的认识,教材是分4个阶段编排的。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本学期将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阶段;在四年级上学期,认数范围由万以内扩展到亿以上,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学生也将认识从“一”到“万”的计数单位,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数级。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不仅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还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非常重要的素材。
2、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用估算解决问题。
3、 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4、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O的数。
%1、 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重要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切实解决教学难点。
(2)抓住核心概念,掌握数的意义。
(3)利用认数工具,培养学生数感。
(4)注意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二、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常见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 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点:
通过动手操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共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七、教学策略:
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1个2分硬币和1袋500克的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有哪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以此巩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在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