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是邀请到了专注于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智教育的李麟老师,与各位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有关家长们的职责、如何与孩子对话等话题。




家长们的职责

从古至今,很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唯独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没有改变,这是天底下父母的一个共同而永恒的心愿。那么,父母该如何实现自己的这个心愿呢? 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只要用心对待,倾心耕耘,梦想和愿望一定会开花结果,理想就会变成现实。那么,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哪些责任和义务呢? 李老师说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家境是贫寒还是富有,都应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道理,同时也要做孩子终生老师,不应有丝毫的懈怠。在具体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参与家庭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永远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家里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长成一个冷漠的人,所以李老师提倡让孩子参与家庭,参加家庭活动,洗碗,扫地等。如此日久天长的教育,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孩子品学兼优的品质。
二、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格在早期进行教育,从孩子会说话后,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先从使用文明用语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到上小学时主要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上课认真、专心听讲、主动完成作业、不依赖父母等。 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不足之处,及时矫正,效果较好。经过小学阶段的培养,养成勤奋学习、吃苦耐劳、认真主动做作业、不让父母为他学习操心的好习惯,可以为中学阶段繁重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与孩子对话

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紧密连接,家长首先要学会的是——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这不仅仅是身体蹲下来,更需要父母的内心真的愿意“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平等、真诚的交流。
家长首先要做到——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看待。比如,当孩子想要参与家务时,家长们不要以“你做不了”、“你还太小”来回应,而是把孩子当做家庭中有独立人格的一份子,他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家务中来,这样的体验会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与责任感。相反,如果我们家长认为孩子是无知的、弱小的,孩子会在这种认知中往这个方向去成长。当身体蹲下来时,您的内心也需要放到与孩子平等的位置。我们要和孩子的目光平视,身体稍稍向前倾,表达你在认真、专注地倾听。要用眼神表达出专注,对孩子的讲述给予积极的语言(比如,“是的”、“我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和表情回应。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在认真倾听,他们会很有成就感,更愿意去表达。
当我们蹲下来时,孩子会对家长更加信任,对自己与成人沟通更加自信。孩子能够更好地观察到你的表情、肢体语言,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能够促进孩子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建立最初的自信。尤其当孩子犯错时,蹲下来与孩子沟通,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责与批评,而是耐心的倾听、平等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可以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的问题,勇于承认、接纳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蹲下来与孩子讲话,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策略,更是给孩子传递一种与人沟通的平等与自信,一种遇到困难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一种对别人的尊重与积极关注。当你放下自己的姿态,你将赢得一个孩子崭新的世界。




编辑:于涛
审核:方雪晶